下一秒,也许便是你
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
本文首发于《中国摄影》2020年7期“图像事件”栏目
文/郑萍萍
我的朋友靳点开名为《8分46秒:乔治· 弗洛伊德是如何在被捕后身亡》的视频时, 我们五个人刚刚点完餐。她盯着屏幕看了几 分钟后突然说,我倒不过气,出去一下。在路边,她抬起头大口地深呼吸,并把手机递给了我们,屏幕上的画面暂停在三个身穿警察制服的壮汉跪在一名黑人男子身上。这对患有轻微幽闭恐惧症的靳来说,是一次感同身受、极为痛苦的观看体验。
《8分46秒》是《纽约时报》根据当地的监控录像、目击者拍摄的现场视频等素材, 还原非裔男子因美国警察错误执法意外身亡一事的调查短片。靳说,在刚刚因疫情好转而所有人都略显兴奋的餐馆里突然看到这样一段视频,她毫无心理准备。
我想起了类似的经历。那是去年某天的早高峰时段,换乘站刚过,拥挤的地铁车厢里终于有了转身的余地,我和所有人一样掏出手机打发时间。微信群聊里弹出一个视频链接,我随手点开,画面太小,起初我并没有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将屏幕旋转 90 度后,突然就看到了一位女医生被割喉的画面。我下意识挺直了身子,环顾四周,看到其他人都平静地盯着自己的手机,不适感才慢慢缓解。
这些年,社交媒体里频繁出现某某监控视频被曝光的字样,“女孩扶摔倒妇女被冤枉,监控为她证清白”“报警谎称被人追尾,监控曝光还原事实真相”等诸如此类。监控视频扮演着“正义之眼”的角色,成为某种证据,但更多时候,在这些所谓的现场画面中,我们目睹了一个又一个残酷的事实: 高架桥的应急车道上,一位男孩跳桥后母亲捶地痛哭;某小区的电梯间内,一名衣衫不整的女性被男友拖拽在地上;南方街头昏暗的十字路口,几十名少年持械互殴致数人伤亡……位于高处的摄像头“冷静”地记录下这些无声的影像,我们并不了解它们是如何流出的,但却会在无聊的会议期间、在疲惫的通勤途中、在充满八卦的朋友聚会上,与之遭遇,再随手评论、转发。
如果说,徐冰的《蜻蜓之眼》搭建了一个观看的语境,使得那些被编入叙事逻辑的监控画面具有了某种解读的规定性,那么这些原本不便随意公开的现场画面又向大众传递了什么?这些有关他人的痛苦最终又如何被我们琐碎的日常生活消解?记得那条女医生被害的监控视频下有人留言:如果被害医生的家人看到这个视频,会崩溃吧!
我们被越来越多的摄像头保护着,也被它们随时观看着,街道、商场、办公区这些自不必说,还有隔壁车位上新换的SUV里搭载的360度无死角监控摄像头,甚至在自己家里,子女为时刻掌握父母的健康状况,“铲屎官”为了解宠物的一举一动而主动使用的监控设备。2019年全球视频监控市场规模约为 429.4 亿美元,随着面部识别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高风险地区对保护需求的增长,市场研究报告预测,2027年全球视频监控市场规模将达到1448.5 亿美元,年增长率为 14.6%。
有人说,这些粗砺不经修饰的监控画面正是我们真实的生活,但谁又能预料,下一个流出的监控画面会是什么。搜索往日新闻我们就会发现类似的报道,某智能门铃产品被曝出隐私问题,部分员工竟然有权限任意查看用户的监控录像;某女士在网上看到自家画面,才发现原本为观看宠物安装的摄像头,却成为他人偷窥隐私的工具……不可知的观看行为构建了一层隐匿的社会关系,我们并不知道真正将要遭遇什么,这大约也正是雕塑厂的门卫菜埔和他的好友、拾荒者肚财没有想到的——在电影《大佛普拉斯》中,这两位生活中最底层的小人物,不过是借偷窥老板的行车记录仪打发无聊的生活,却不料发现了老板站在车头行凶杀人的秘密,最终因此丧命。
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更新
☟
《中国摄影》2020年7期封面
点击订阅全年杂志
☟
精彩文章回顾
新刊(语音导读)丨中国影像收藏的本土化趋势
我们如何有关系丨3月刊专题亮点推荐(语音导读)
被称作摄影家,我心中有愧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
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